CPU的研发是不是快到瓶颈了?

2024-05-07 16:47

1. CPU的研发是不是快到瓶颈了?

CPU的研发远没有到瓶颈的地步,进步空间依旧广阔。
在高性能处理器方面,AMD RYZEN每代性能提升都让人惊喜,在Intel方面3D封装也在研发,Sunny Cove架构、10纳米制程产品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更新,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提升,芯片技术总体肯定都是在进步的,还远没有到不能在发展的瓶颈。
在移动设备处理器方面,ARM每年基本上都会出新架构,当然这个更新幅度有大有小,RISC-V开源设计也有不少的支持者,竞争不小,没有哪家会停止进步。

CPU的研发是不是快到瓶颈了?

2. 目前为止国内CPU研发路线有哪些?


3. 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发CPU之路十分艰难?

面的原因:投入不够。深层的原因:发展的思路不对。该由市场解决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高技术研发也一样。

CPU这个成熟产业早已经集中在几个寡头手里。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后进追赶先进是十分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的。机会在于技术转型期。最近几年华为海思在手机CPU芯片上的表现就十分亮眼。他们抓住了移动计算大发展的机遇。

其实我个人不是十分理解为什么CPU一定要实现国产化。对战时CPU安全性的担忧在我看来有点像谣传中所谓“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一样,不懂的人觉得很可怕,懂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一定要有国产通用CPU,在我看来,在国家层面上,与其花大钱搞CPU项目,不如给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国产CPU。而与其鼓励企业使用国产CPU,则不如进一步优化高科技创业环境,鼓励创新。

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发CPU之路十分艰难?

4. 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发CPU之路十分艰难

我觉得很容易做一个可用的CPU,定义指令集。
实现指令集,定义总线,并实现总线。
要做一个非常强大的CPU是很困难的。我在国外看过关于高性能CPU设计的书籍。这不是代码,都是数学,作为一个代码农民,我不理解。我还见过一本关于设计一个简单的CPU,充满代码,非常简单的书。有时我觉得自己虽然是ASIC工程师职位,但没有真正理解ASIC。

ASIC的真实的东西不是代码。
但电路,你看老美ASIC教科书、巡回演讲的不是数学,这是真正的ASIC,国内教科书只讲verilog,因为太理论不是很多人了解,国内基本不知道如何教,老师也很多老师不理解自己。将会写Verilog,只有最低端的IC工程师。左边的四本书是最强大的,古老的美丽作品,专业是非常强大的,有好几次,但是我的智商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它充满了数学和电路。

我看完了右上角,作者本身是英特尔工程师,参与的设计运行的四个。
从半导体的基础,CPU设计和指令缓存设计,分支预测,指令预取,等等,已经谈到了后端布局、技术和测试,是非常严重和访问,完成后感觉功能,强烈推荐。左边是日本人写的,非常受欢迎,专业,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在右边,中国人写了它,一分钟后,它被扔掉了。

所以建议将其重新命名为openrisc数据手册,除了一堆翻译和副本外,没有任何价值。

5. 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发CPU之路十分艰难?

它发展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即使它有效行得通,严重依赖国家发展cpu,例如龙芯这样的。英特尔研发CPU,研发团队是成千上万的人。计算了研发团队的培训成本,成本有多大大家不用想就知道。不光需要研发成本费,这成千上万的人每一个人都需要工资,这些都是要计算到成本上的。
他们为什么要投资这么多资源?因为他们可以赚钱。

这相当于全球消费者为研究和开发付出的代价就算他们投资再多,他们都能收回投资。而在CPU研究和开发的状态下,输入基本上等于浪费。所以,现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自己开发cpu如此困难?表面原因:投资不足。深层原因:发展理念是错误的。

应该由市场来做什么,应该给市场来下定义。高科技研发也是如此。成熟的cpu产业已经集中在几个大头手中。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成熟的领域中追求先进是非常困难的。机遇现在在于技术转型时期。近年来,华为在移动CPU芯片上的表现一直非常光明。他们抓住了移动计算的机会。事实上,我并不太明白为什么CPU必须实现本地化。

在我看来,对CPU安全的恐惧似乎有点像所谓的“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而那些不明白这一点的人感觉很糟糕,而知道这一点的人很奇怪。如果必须有一个国内通用的CPU,在我看来,在国家层面上,不是花很多钱在CPU项目上,而是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国内CPU。与其鼓励企业使用国内cpu,不如优化高科技创业环境,鼓励创新。

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发CPU之路十分艰难?

6. 中国有能力造CPU吗?

目前中国能自主研发CPU并商用的机构有两,一是台湾的威盛,二是大陆的中科院。威盛CPU已经商用很久了,主战笔记本等便携设备市场,虽然台机也有,不过并不占市场优势。威盛目前在节能领域是比较成功的,待机功耗仅为1W的CPU便是出自其手。 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CPU虽然出身只有几年,但其意义非同一般。先不谈性能,由于采用了非X86架构,使其无法兼容目前主流的X86硬件与软件环境。但也正因为如此,其安全性是非同一般的,已经开始有国家订购采用我们的龙芯CPU,以对抗来自美国INTEL的X86架构,提高安全性(科幻电影中的一家垄断企业能控制整个国家的情况,并非没有可能)最近曙光公司也采用了中科院计算所的八核龙芯,做为新型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预计将采用8000-10000颗八核龙芯3B处理器。

7. 国产自研CPU都有谁

1.龙芯—血统纯正的国产U
龙芯老实说不是最早国产U,也不是最成功的,但它偏偏知名度最高,各种电视新闻报道,中科院出身,血统纯正,名正言顺的成为国产CPU的代表产品。以计算角度来看,龙芯确实是比较纯正的国产CPU,但指令集依然不是自创的,使用的是MIPS的指令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规范。
龙芯之父胡伟武博士说过可以把CPU做到世界第一,但是指令集不同,软件无法使用,用户绝对是不会买账的,打造自己的软件生态系统花费巨大,无奈之下龙芯只好选择当时在大学、科研单位有良好基础的MIPS指令集。虽然指令集是别人的,但在龙芯的开发下,新加入了500多条自定义指令,运算效率极大提升,最新的龙芯3A3000单线程性能约为IntelI54460的三分之一。
纸面上虽然这样说,不过龙芯几乎没什么应用支持,只是个光杆司令单纯参数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期待龙芯在桌面市场有所表现不怎么科学。不过军工航天领域倒是有大大的发展空间,15年发射的北斗双星就是搭载的龙芯,性能以及价格都远远优于进口宇航CPU,后续的国防航宇领域都会搭载国产CPU,相信这将是国产U的正确发展道路。
2.申威/飞腾—有军方背景的最成功代表
上面龙芯是中科院出身走的军工路,而申威和飞腾都是有军方背景研究设施的亲儿子,比起龙芯更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国产军工CPU的制造任务。指令集方面,申威处理器使用的是Alpha架构,而飞腾在几经周转之下,最终选择了ARMV8指令集。
龙芯在桌面市场还有叫得出名字的产品,而申威则是专注超算领域,旗下的神威·太湖之光也打破“天河二号”的六连冠,问鼎世界超算第一,神威采用的CPUSW26010,260核心,Alpha64位架构,性能几乎是天河2号的三倍,但总功耗反而更低了。而使用AMR架构的飞腾处理器则是在服务器CPU领域发力,旗下“火星”服务器CPU,全芯片性能与IntelXeonE5-2699v3相当,早些年还在山寨Intel现在已经能与大哥相媲美,实属难得。
3.兆芯/海光—政策驱动下的后期新秀
上面说到的国产U都有个问题,就是不支持WINDOWS,想要快速研发出可以商用的CPU,还是要老实的走X86路线,可这是Intel的吃饭家伙啊,想要获得他的授权基本没可能,这可怎么办?此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产厂商很顺利的勾搭上风烛残年的台湾VIA,虽然VIA只剩下个壳子,但好歹还是有X86专利的,面对大陆的重金礼聘,自然乐意和大陆合作了。
兆芯公司是13年由上海国资委旗下的联和投资与VIA成立的,上海出资80%,VIA占股20%,说白了就是大陆出钱,VIA出技术,而目前的产品没一点和自主沾边的(除了名字),说白了就是贴牌,VIA十年不更新的VIANano马甲,性能非常的寒碜,也看得出只要是老老实实的开发,技术封锁什么的根本不是事,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水平,然而为什么这样摆明贴牌的U都能叫中国芯呢?原因在于国家政策——“核高基”,根据公开报道兆芯拿到的核高基补贴高达56亿,后续还在申请,总额高达70亿,老实说,即使兆芯今后再不务正业,未来5年也完全不愁吃喝。这里ZF又犯了急于求成的大忌,前些年自主研发的国产U收效甚微,为了加速发展,承认引进技术的企业,于是造就了这样毫无自主可言的“中国芯”。

国产自研CPU都有谁

8. 为什么国产cpu,少之又少,怎么没有属于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cpu呢?

中国有自己的CPU  龙芯
龙芯(英文名:Loongson,旧称GODSON1)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龙芯1号的频率为266MHz,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的频率最高为1GHz。龙芯3A是首款国产商用4核处理器,的工作频率为900MHz~1GHz。龙芯3A的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6GFLOPS。龙芯3B是首款国产商用8核处理器,主频达到1GHz,支持向量运算加速,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28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国产CPU 之路还很长 或者说 还非常漫长